作为传统的养羊大县,提升优质饲草供应量并推动草畜高效结合,是促进环县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关键课题。何瑞介绍:“我们推广青贮玉米和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,混种、混收、混贮,目的是提高青贮饲料的蛋白含量,促进肉羊健康养殖,打响环县羊羔肉品牌?!?/div>
曲子镇双城村养羊户谷军成深有感触:“我家养了40只羊,使用混合青贮饲料后,能早出栏15天左右,育肥期平均每天能节约精料0.2千克,两项算下来,每只羊可降低饲喂成本约105元?!?/div>
【黄河滩区】
改良土壤,盐碱地变“高产田”
本报记者 常 钦
早上5点多,70岁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成章已驱车上路,奔赴兰考黄河滩区。这是他今年第二十三次奔赴这片奋战了6年的“战场”,“新上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正给第三茬苜蓿浇灌施肥,我得去看看效果。”
2019年,兰考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,唤醒沉睡的盐碱地,成为当地一项紧迫的任务。当年春天,时任河南省牧草联盟理事长的王成章,接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王成章的“武器”是紫花苜蓿。根系深扎地下五六米,既能固氮改良土壤,又能大幅减少风沙扬尘和水土流失,但在河南盐碱地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,尚属新课题。
选种是第一步?!耙郧把≈?,重点看高产、看品质;这次,更要看耐盐碱、抗倒伏?!蓖醭烧滤?,最终中苜3号、巨能601等4个苜蓿品种脱颖而出,单茬收割时间从5天延长至15天,一级以上苜蓿草占比从50%跃升至75%。
盐碱地种苜蓿,出苗率是“生死线”。别人春播,王成章偏要将播种期定在10月,“春季地表返盐严重,种子出苗率、成活率低。7—9月雨季,雨水把盐碱淋溶到深层,10月地表盐分全年最低,这时播种,才选对了‘天时’!”2.7万亩苜蓿全部秋播,出苗率从春播的不足20%奇迹般跃升至90%。
出苗率提高的同时,王成章决定加大每亩播量——裸种从1.5公斤增至2公斤,包衣种子增至2.5—3公斤,苜蓿首年增产近10%。
磷酸二铵属于碱性肥料,不适合在盐碱地施用。王成章团队果断改用酸性肥料磷酸一铵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研制出苜蓿专用复合肥。以草养地,改良盐碱,推广水肥一体化苜蓿种植技术,将肥效提升20%以上。
王成章“不走寻常路”的背后,是300余次田间试验的支撑。经过定制化的改良,盐碱地实现了“逆袭”——兰考黄河岸边,6万亩优质苜蓿随风摇曳,4万亩轮作小麦玉米长势喜人。
“种3年苜蓿,换两年粮食高产?!蓖醭烧绿岢銮岫妊渭畹亓覆萋肿骷际?,堪称盐碱地改良的“时空魔法”。3年苜蓿种下来,盐碱地的pH值能从8.6降至8.2,含盐量由0.3%下降到0.2%,土壤肥力提升20%—30%。兰考县东坝头镇杨庄村,种苜蓿前小麦亩产249.7公斤,种3年苜蓿后轮作小麦,亩产达到了446.7公斤,实现了低产变中产。兰考河西基地,小麦亩产从397.3公斤增加到了533.7公斤,中产变高产;轮作的全株青贮玉米亩产从2吨增至3吨,粗蛋白含量提升10%—20%,成为知名奶企的“抢手货”。目前,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已在河南沿黄9县推广。
6万亩苜蓿制成青贮供应奶企,奶牛粪便发酵还田,每亩减施化肥65公斤;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,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800元,务工村民月收入超4000元……如今的兰考黄河滩区,“草—畜—肥—粮”循环经济已然形成,曾经的“盐碱、风沙、内涝”“三害”之地,正逐步成为“草业强、农民富、生态美”的典范。